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 世界微头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田新元
“推动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加快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促进实体经济和产业体系优质、高效、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司长卢卫生近日在全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现场会上表示,要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步伐,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
(相关资料图)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快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工信部节能司联合在浙江省宁波市组织召开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现场会,强调推动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重要意义,总结工作进展,明确了下一步工作要求。与会人员通过到镇海炼化、宁波钢铁等企业实地调研以及会议交流等方式,总结经验,交流体会,为下一步加快节能降碳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能效水平引领绿色低碳发展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也是经济的命脉。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65%左右,提升工业能效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是工业能耗和排放的主体,推动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意义重大。
卢卫生表示,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就是要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从“有没有”转向发展“好不好”、质量“高不高”,推动制造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形成资源高效、环境清洁、生态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卢卫生说,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有助于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对于拉动制造业投资、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节能降碳改造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我国制造业存量资产规模体量大,改造升级将直接和间接拉动国产装备、系统集成、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节能降碳改造,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极大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国内投资和消费升级需求,促进形成更大的国内市场,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表示,工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是节能降碳与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同时,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引导企业加快实施节能改造,也是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的有力举措,加大工业领域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
卢卫生介绍,2021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实施《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等节能降碳政策文件,对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有关部门、地方、金融机构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从多角度进一步分解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胡奎表示,浙江省工业领域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省的70%,其中重点领域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省工业能源消费量的24%。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的《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力争重点领域达到能效基准水平产能比例达到100%。到2025年,力争重点领域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产能比例达到50%。
各地积极探索积累宝贵经验
“100万吨/年乙烯装置2010年建成投产后,国内唯一连续6次位列所罗门全球乙烯绩效评价世界第一群组。”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当工作人员介绍公司节能降碳取得的骄人成绩时,从各地来参加全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现场会的调研嘉宾纷纷称赞。
为深入贯彻落实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镇海炼化自2021年以来在节能改造领域累计投资29.40亿元,投用节能项目20个。2022年,公司1#乙烯能耗583.26千克标准油/吨,优于标杆水平,连续10年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为“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乙烯)”,连续6年入选工信部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120万吨/年乙烯装置2022年建成投产,仅用3个月实现能耗低于行业标杆水平。
在宁波钢铁高炉旁,炉内熊熊燃烧的火光映红了调研人员的脸庞。这台高炉通过绿色智能化技术改造,大幅降低主要工序能耗,预计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34万吨。
2021年,宁钢制定了《宁钢碳达峰及降碳行动计划》,宁钢是浙江省首家制定“双碳”行动方案的钢铁企业。计划实施以来,宁钢共计落实节能降碳项目近50项,每年节能近5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余万吨。2022年初,宁钢成功入选国家“绿色工厂”名单,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的钢铁企业。宁钢还购买了67辆新能源重卡用于货物运输,是浙江省首批道路运输新能源纯电动重卡,有效提升了清洁运输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
在万华化学(宁波)氯碱有限公司,用电量高达90%以上的离子膜电解槽成了改造重点,通过实施电解槽阴极涂层改良等措施,电耗大幅下降。该公司连续4年获得工信部能效“领跑者”称号和石油化工联合会能效“领跑者”称号。
胡奎说,自2021年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启动至今,所有存量产能均达到基准水平以上,炼油、乙烯等8个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已超过30%,提前实现了2023年“重点领域能效基准水平产能比例达到100%”的工作目标。
浙江省的主要做法为“五个一”:全省“一盘棋”、能效“一本账”、工作“一揽子”、管理“一键通”、服务“一站式”,全面精准推动节能降碳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除了浙江,各地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面也各具特色。
有的加强能效摸排调查。例如,山东省采用“四进”工作组+专家评审模式,系统完成企业能效水平认定,分类有序做好节能改造与淘汰退出。
有的打造示范标杆。例如,四川省在重点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标杆企业评选,树立节能案例典型,并对标杆企业在规划、土地、用能、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有的开展能源审计审核。例如,上海市创新构建能源审计平台,加强能源审计审核,开展能效对标达标,通过遴选“百家”服务机构,推进“千企”节能挖潜,开展“万项”能效对标,推动全流程系统节能。
有的加强节能诊断。例如,天津、山东、广东等地,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重点领域用能企业开展能效诊断服务,形成了“政府诊断、企业改造、能效提升、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
优化清单方案加快节能降碳
节能无止境,降碳不停步。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在2021年版明确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5个重点行业25个重点领域能效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印染、化纤、造纸3个行业,并增加了乙二醇、尿素等11个重点领域能效水平。
卢卫生说,下一步,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重点任务,加快开展节能降碳工作。
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完善清单方案。各地要及时总结前期在重点领域能效摸底、技术改造实施方案制定、重点节能降碳项目推进等方面的相关工作经验,优化完善“两清单一方案”,做到统筹考虑、稳扎稳打、有序衔接、压茬推进。
严格能效管理,加快实施分类改造。一方面,要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严格“两高一低”项目准入管理。另一方面,要推动实施改造升级。对于存量项目,要严格对照能效标准要求,督促具备改造条件的项目尽快实施改造,做到能改尽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项目要推动有序退出,坚决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工艺装置。
强化技术支撑,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要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首先,聚焦工业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低碳核心技术。其次,加快对龙头企业的重点培育和示范引领,引导重点领域企业加快先进节能技术装备更新换代。最后,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推动龙头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建立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
加强政策协同,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既要强化能效监督考核,强化监督管理,研究制定能效水平考核评估管理办法,又要有效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推进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有效激发企业主体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同时,还要完善标准规范体系,补齐基础制度短板。
黄利斌介绍,要持续推进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进重大节能降碳技术攻关。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浙江省还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部署和要求,以承办全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现场会为契机,进一步聚焦炼油、化工、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突出以能效标准引领行动为抓手,以数字赋能为手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能效治理样本,营造“能效论英雄”的发展导向。
“各方要进一步加强协同联动,强化配合,相互支撑,形成强大合力,确保配套政策跟得上、落得下,各项部署和措施尽早见效。”卢卫生说。
宜宾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宜宾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动能源、交通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持续实施“电动宜宾”工程,为全国、全省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贡献。
据了解,目前,宜宾中心城区城市环卫清扫车、重点景区内服务车电动化率达到100%。累计在公共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约3500辆(其中换电重卡524辆),新能源汽车车桩比达到1.7:1,建成重卡换电站9座,建成充电接口9044个。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
而未来,宜宾将抢抓全国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重卡)特色应用试点城市、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等机遇,构建“换电重卡、储能应用、公共交通、绿色货运、电动船舶、通用航空、智能轨道、车路协同、光储电站、微电网系统”等十大示范应用场景。
百个重大项目筑牢产业生态圈
站在新能源发展的风口上,动力电池已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产业。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不少龙头企业纷纷竞逐动力电池赛道,产业投资向四川靠拢趋势明显。
“我把电池研发中心设在宜宾,因为这是拥有巨大潜力的电池生产基地,甚至是全球动力电池的生产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坦言,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向西部转移,尤其是向四川转移。
记者注意到,欧阳明高2020年在宜宾设立的院士工作站,是其科研及产业化团队与宜宾市政府共建的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在此基础上,宜宾围绕四川时代和时代吉利电池项目,全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目前已签约92个动力电池及其配套项目,上市公司占32家,已投产项目41个;覆盖电池正极、负极、铜(铝)箔、隔膜、结构件等六大组件和正极前驱体、氢氧化锂等核心材料辅件,协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预期产值超5000亿元,可容纳就业人数超7.5万人……
“随着产业持续提质升级,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完备的上中下游和后市场为一体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条。”工信部一级巡视员苗长兴说,“工信部将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安全水平、健全回收利用体系等四方面推动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锻长板补短板,延链补链;以项目论英雄,招大引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其势已成,上百个重点项目正推动构建起以省级开发区三江新区为核心、相邻工业园区为支撑的“1+N”动力电池全闭环产业链生态圈。
千亿产业规模助推集群发展
今年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在当前市场竞争近乎白热化的新能源领域、动力电池行业显得尤为迫切。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是支撑。在5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透露,2012年至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年均复合增速达到87.2%,产销量连续8年居全球首位。
近年来,宜宾因时而动、顺势而为,聚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打造总产能305GWh的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已建成产能150GWh,2022年产销动力电池72GWh、占全省80%以上、占全国15.5%。
“绿色新动力·世界新动能”。再过一两天,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就将在一“蓝”一“绿”交相辉映的长江首城盛大启幕。届时,包括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在内的全球新能源知名企业及其“大佬”们都将参展参会,本届大会有着怎样的精彩?让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
为您推荐
-
人民网杭州9月17日电 (记者孙博洋)9月16日至17日,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在16日举行...
2021-09-18